深圳市慧航星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深圳市龍崗區平湖街道新木社區新園工業圓二路4號1棟4樓
聯系人:余先生
手 機:15889666102
電 話:0755-32920662
傳 真:0755-32920663
E-mail:9450525@qq.com
網 址:gzcsfs1913.com
生態環境部組織起草《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已于近日發布征求意見稿。
全文如下:為貫徹黨的十九大部署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支撐、引領、服務”基本定位,明確“實現大監測、確保真準全、支撐大保護”發展思路,全面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創新,推進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全覆蓋監測,系統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能力,為構建現代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奠定基礎。
(二)主要目標。經過3-5年努力,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更加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履責、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監測格局建立健全,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監測體系基本形成,監測數據真準全得到有效保證,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顯著增強,對生態環境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二、構建生態環境監測“大格局”
(一)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統一監督管理。各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按照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標準規范、統一網絡布局、統一數據管理、統一信息發布的要求,落實統一監測評估職責。推動建立部門合作、資源共享工作機制,加大對有關行業部門監測工作的統籌力度,在統一的制度規范與網絡布局下,開展各自職責范圍內的監測工作。
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生態環境監測事權。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國家生態環境質量評價與考核監測、支撐國家本級生態環境執法、應急等監測工作為國家事權,其他服務于地方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監測事項為地方事權。
(二)落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按照“誰排污、誰監測”的原則,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排污單位應遵守排污許可證規定和有關標準規范,嚴格執行污染源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按要求開展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建立入河(海)排污口自行監測制度,排污單位或責任單位負責對排污口開展自行監測。各地生態環境部門要加強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行為的監督檢查。
(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公眾監督作用。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研究制定生態環境監測備案管理、信用評價等措施,加強市場培育、推動行業自律,促進形成一批專業化、優質化的社會監測機構,樹立和弘揚“依法監測、科學監測、誠信監測”的行業文化。堅持服務群眾和依靠群眾,加強新聞宣傳、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為公眾監督創造便利條件。
三、優化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
(一)統一規劃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善涵蓋大氣、地表水(含水功能區和農田灌溉水)、地下水、海洋、土壤、溫室氣體、噪聲、輻射等環境要素以及城市和鄉村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2021年前,各省生態環境部門按照《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目標要求,完成轄區內監測網絡調整并報生態環境部備案;圍繞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增設顆粒物組分、揮發性有機物、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和地下水風險地塊等監測點位,提升環境污染溯源解析與風險監控能力。
(二)完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立央地共建、部門共享的多元合作機制,2025年底前,聯合建立天地一體的國家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基本覆蓋全國典型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護紅線重點區域。各省根據生態保護需求和主要地理單元,補充設置地方生態質量監測站點,組織開展本地區生態質量監測。鼓勵在學校、醫院、居民區等敏感區域優先開展環境健康監測。
(三)統籌構建污染源監測網絡。推動污染源監測與排污許可監管、監督執法聯動,加強固定源(含尾礦庫)、入河(海)排污口、移動源和面源監測。強化高架源、涉VOCs排放、涉工業窯爐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推動重點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建立揮發性有機物、顆粒物監測體系,鼓勵開展排污單位用能監控與污染排放監測一體化試點,拓展污染源排放遙感監測。建立完善測管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雙隨機、一公開”生態環境執法監測,探索實行監測人員持有執法證、執法人員持有現場監測上崗證,將承擔執法監測任務的監測人員逐步納入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提升監測與執法工作效率。鼓勵生態環境部門委托有資質、能力強、信用好的社會監測機構配合開展執法監測。
(四)推進全國監測數據聯網共享。2021年前,地方省、市、縣環境質量監測站點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網,并接入生態環境部信息資源中心。依法推進重點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公開與共享。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加強監測數據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實現各級各類監測數據有效整合與互聯互通。鼓勵以安全可控為前提拓展數據匯交和使用范圍,推進跨領域監測監控信息共享共用。
四、嚴守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生命線”
(一)明確數據質量責任。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其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直接責任。排污單位及其負責人對自行監測數據質量負主體責任。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用于環境管理和監督執法的監測數據質量負監管責任。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積極推動地方政府建立防范和懲治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工作機制,建立并實行干預留痕和記錄制度。
(二)加強數據質量監督管理。生態環境部門要強化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管,建立健全內部質量控制為主、外部質量監督為輔的質量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自動監測運維機構通用要求,指導監測機構規范內部質量體系建設與運行。推動建立分級管理、全國聯網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監測活動全流程可追溯。制定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量值溯源體系,強化質量監管能力。
(三)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組織開展監測質量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依法依規查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信用管理,探索建立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市場和行業禁入措施。積極推動部門協同和信息互認,形成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的長效機制。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形成“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良好局面。
五、強化生態環境監測核心支撐
(一)健全監測評價制度。優化監測指標項目和評價方法,形成統一標準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地面監測與遙感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現狀監測與預測預報相結合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生態質量指數和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并試點應用,科學客觀反映生態環境質量和污染治理成效。堅持和完善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公開、通報、排名、預警、監督機制,提升生態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的關聯分析能力,為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供支撐。
(二)加強環境質量預測預報。鞏固國家-區域-省-市四級空氣質量預報體系,逐步開展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并發布信息。提升空氣質量中長期預報能力和氣象因素影響定量分析能力。推進重點流域水環境預測預警業務和技術體系建設,逐步開展土壤風險評估和生態風險預警研究。
(三)推進科技創新與應用。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發展智慧監測,推動物聯網、傳感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監測監控業務中的應用。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以長江流域監測質控和應急平臺、深圳環境監測質控創新中心等項目為先導,鼓勵重點區域省市建立生態環境監測創新示范基地,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監測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轉化,推動監測裝備精準、快速、便攜化發展。
六、夯實生態環境監測基礎
(一)優化機構隊伍。全面完成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垂直管理改革,理順各級生態環境監測組織架構,鼓勵各地統籌設置或共建跨市縣監測監控機構和省級海洋、輻射、遙感等專業監測機構。充分發揮現有監測力量優勢,駐市監測機構上收后應與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建立長效化業務支持機制,提供當地所需監測支撐與服務。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編制標準研究,規范各級監測機構職能定位和隊伍建設。支持多元化、社會化、開放式人才培養與使用模式,完善生態環境監測“三五”人才、技術大比武等人才遴選機制,不斷提高監測隊伍數量和質量。
(二)提升裝備能力。圍繞空氣、水、海洋、生物生態、輻射、噪聲、應急預警監測、遙感監測、履約監測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重點工程,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能力。統籌優化生態環境陸海觀測衛星遙感影像獲取與共享機制,開展全國多周期覆蓋、多分辨率、多要素衛星數據的解譯和獲取,逐步拓展全球數據獲取匯集能力。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出臺基層監測機構現代化評估標準,2025年前,全國區縣監測機構應具備獨立開展行政區域內執法監測和應急監測的能力。
(三)強化法治保障。推動出臺生態環境監測條例及配套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生態環境監測領域先于國家立法。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立足國情實際和生態環境狀況,重點填平補齊現場快速監測、自動在線監測、應急監測、遙感監測、質量控制等領域標準規范,建立標準驗證與后評估機制,嚴格標準執行。
(四)加強經費投入。修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和運行支出標準,分級制定生態環境監測事權與財政保障清單,力爭將所需經費足額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重點保障。各地要積極拓展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投資渠道,積極爭取生態補償、污染防治等專項經費支持,注重提高投資績效。
七、加強組織實施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要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關于生態環境監測的決策部署上來,將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在人、財、物上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各級生態環境監測部門要充分發揮對生態環境管理的“頂梁柱”作用,爭做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各地要按照本意見要求,結合實際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專項規劃或落實方案并組織實施。生態環境部將加強監督檢查與成效評估。
深圳市慧航星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人:余先生
手 ?機:15889666102
E-mail:9450525@qq.com
網 ?址:gzcsfs1913.com